北京多小区试点“定时定点”投放 刷卡换积分领奖励

来源: 北京晨报 | 2017-08-08 10:33:33

北京多小区试点“定时定点”投放刷卡换积分领奖励

多小区试点“定时定点”投放 刷卡换积分领奖励

2011年,市人大常委会出台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但法规执行得并不好,成效一般。

2016年,“垃圾分类”热度再起。北京提出“十三五”期间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。

2016年年底,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做出重要指示,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,形成以法治为基础、政府推动、全民参与、城乡统筹、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。

2017年3月起,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就“垃圾分类”进行执法检查、召开座谈会、听取审议执法检查工作报告。

唱着村歌收垃圾、积分换礼品、盯人战术……虽然北京目前的垃圾分类总体成效还没有完全显现,但在北京城区和农村,有一些小区和村庄试点垃圾分类取得了成功,他们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,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也有所区别,可以说是“因地制宜”。北京环卫集团目前已在西城、朝阳、丰台、海淀、通州、石景山、大兴、房山等10个行政区域开通垃圾智能分类服务,铺设各类智能分类回收柜千余个。

样本

坐标1 海淀区苏州桥西社区

定时定点投放 “四盯战术”奏效

在海淀区苏州桥西社区,有一处固定的厨余垃圾投放管理站。每天早上7点到9点,下午5点到7点,小区居民会将装好的厨余垃圾投放到这里。苏州桥西社区居委会主任李春燕说,2014年2月,小区实施“定时定点”投放厨余垃圾以来,500户社区居民中至少有60%的居民养成了主动垃圾分类的习惯。

实际上,苏州桥西社区经历了两个垃圾分类时段。2007年,在政府指导下,社区配备了绿色、蓝色、灰色三个垃圾桶,即厨余垃圾桶、可回收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。每家每户还收到了政府发放的垃圾桶和垃圾袋。同时配备的还有5个垃圾分类指导员。“不过,效果并不好,很少有人分类投放,靠的都是指导员去桶里分拣。发给居民的垃圾桶、垃圾袋也变成了米袋、米桶。”李春燕回忆说,“那时候即使前端分完了,也是由垃圾车混装统一运到垃圾楼,居民看到这样的场景更没有分类的意愿了。”

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。当时海淀区市政市容筹划在社区做垃圾分类的创新试点,李春燕“主动领命”。定时定点、集中分类投放的模式就这样开始了。居民投放厨余垃圾后,通过刷卡换取积分,每年可获得180元的奖励。垃圾由专业的运输队伍分类运输。

“前期工作并不好做,大约有半年时间吧,居民开始养成自觉投放的习惯。”李春燕说,发放宣传材料、开居民大会,更重要的是“四盯战术”——“盯人、盯楼、盯门、盯桶”的四盯战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在初期,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、120名社区志愿者、所有社区领导干部全员上阵,居民的分类习惯渐渐形成。李春燕说,社区500多户居民每日能回收100到200公斤的厨余垃圾。

坐标2 朝阳区劲松五区

打“人情牌”向“自律期”过渡

在朝阳区劲松五区,65岁的刘阿姨拎着一袋厨余垃圾走向设在小区里的“绿馨小屋”,工作人员接过刘阿姨手中的垃圾袋放到秤上,“重量0.65公斤,本次积分1.3,目前积68.14分”,这些垃圾兑换的积分可以用来换礼品。

这是劲松中社区五区开展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。负责实施该项目的首创智慧公司经理李震告诉记者,这种垃圾分类以“全天候固定地点收集”为主,居民可以随时将餐厨垃圾、可回收物送到小区内的“绿馨小屋”,称重刷卡后获取相应的活动积分,兑换卫生纸、洗手液等生活用品或“一刻钟”社区服务的生活配套服务。

同时还会配以“巡回收集”,为了方便居民投放厨余垃圾,小区还配置了厨余垃圾流动收集车,对残疾人士、空巢老人等不方便下楼的人群,实施定期上门和电话预约回收垃圾。为防止混装混运,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转运车会错时进入小区。

“大概是2011年在小区的一次活动中搭建了简易的棚子,宣传垃圾分类,一年后在小区建立了固定的绿馨小屋。”说起最初在小区动员垃圾分类,李震有些感慨,“除了反复的宣传外,打起了人情牌,要站在居民的角度想问题,我没少和小区里的大爷大妈喝酒聊天……”在李震看来,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大概分三个时期,引导期、指导期和自律期,“我们目前正在向自律期过渡,我认为如果有70%的居民养成了自律习惯,就算是进入自律期了。”李震说,目前,劲松五区约有40%的居民能够形成自觉垃圾分类投放。

坐标3 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

由志愿者推行两桶两箱制

昌平区的兴寿镇辛庄村,以种植草莓为主要经济来源,是一个典型的京郊农村,有村民392户、1000人。2016年6月起,这个村庄开展了“净塑环保——垃圾不落地”活动。不到一年时间,垃圾分类就成为了一种公序良俗。

垃圾分类在辛庄村的成功,要感谢一支志愿者队伍。这支队伍的带头人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副教授唐莹莹。因为孩子上学的原因,唐莹莹偶然住到了这个村。当时,垃圾遍村,唐莹莹联合了六个志愿者来做环保。

“我们选择了最简便易行的方法,两桶两箱分类法,两桶即一个桶装厨余垃圾,另一个桶装其他生活垃圾;两箱即一个箱装可回收物品,另一个箱装电池、灯管等有毒有害物品。”唐莹莹说,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,他们办了32次讲座,通过集中培训、入户宣传、广播宣传、展板宣传等方式,主要宣传两个重点,为什么做和如何做。

全村的垃圾桶全部撤销,村民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。每天上午8点至9点、下午5点至6点,环卫车会放着村歌《辛庄人》,分区域沿街逐家收取垃圾。

如今,村庄里每天产生的1000余斤垃圾中的90%通过分类回收利用。厨余垃圾用于堆肥或制作酵素,实现草莓有机种植。为了保证垃圾不落地,村民出门会随身携带“五宝”——水杯、筷子、手绢、环保袋、饭盒。实行垃圾分类一年后,辛庄村的垃圾减量率约为75%。

记者手记

全民垃圾分类时机已到 请你加入!

提起垃圾分类,每个人可能都觉得离自己很近,但同时又觉得离自己很远。

说近,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垃圾,每个人也都是垃圾的产生者。我们似乎早就对垃圾分类有所耳闻。但说远,这么多年来,似乎垃圾分类还远远不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。

采访中,无论是专家学者,还是政府官员都喜欢说一句话,垃圾分类人人有责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公众、社会组织形成合力来共同完成。也有很多普通百姓告诉我,如果有人引导,加上有序的收集流程,自己是愿意参与进来的。

一些多年参与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说,其实在多年的垃圾分类过程中,有很多令她们感动的正能量。垃圾分类主管部门的人也告诉我,虽然垃圾分类目前效果一般,但是多年来的工作也并没有白做,居民分类投放的意识是在增强的。

习总书记关注垃圾分类,提出了“政府推动、全民参与、城乡统筹、因地制宜”的清晰思路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牛有成说,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“试金石”。如今,全民垃圾分类的时机已到,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各方的共同努力了。你,愿意加入吗?

北京晨报记者 邹乐/文 受访者供图